Wednesday, May 13, 2015

從來沒人問過的問題:台灣人想要甚麼?

爭論台灣的命運之前,先思考台灣人要的是甚麼

距離台灣的總統和立法委員選舉還有八個月左右,各界多半看好在野的民主進步黨能夠勝選,對此,政治觀察家們在八年的空窗期之後,又開始預告台灣海峽兩岸未來即將面臨的危機。有些評論者唯恐雙方既有的矛盾重新激化,於是提出了各種別出心裁的方案,以求一勞永逸地解決「台灣問題」,同時防範台灣這個島國把美國拖進和中國不可收拾的全面衝突之中。這套理論無論是稱作「姑息」還是「大交換」,前提必定是台灣無法防衛或者不值得保護,因此對台灣的長期安全保障必須撤銷,讓台灣自謀生路。

最近幾周以來,懷特(Hugh White)和 Charles Glaser 等學者的言論,表面看來是預期台北和北京的關係將會重蹈升高對抗的覆轍,實際上要表達的卻是:不值得冒著經濟大規模崩壞、甚至與中國發生核戰的風險幫助台灣,調和兩岸才是唯一的出路。同時,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戰略研究系副教授金來爾(Lyle Goldstein)又在最新著作《與中國各退一步:緩和美中緊張對峙的方法》中,專門用一章篇幅擬定出一套計畫,按部就班斷絕美國對台灣的軍售,以換取中國放棄對台灣使用武力,最終透過「和平協議」與台灣實現政治統一。從金來爾過度樂觀的論點看來,台灣實在沒甚麼好怕的,因為中國「對待前英國殖民地(即香港)所謂的高壓手段,長久以來都是被西方給誇大了的」,台灣的民主政治「在大陸與台灣的一中邦聯架構下」還是能夠存續。就算金來爾承認2016年的大選結果可能讓事態變得更複雜,他還是能夠做出這樣的規劃,因為在他看來,從2008年到現在,和平已經在台海兩岸「迸發出來」;但這個看法完全沒有把幾個關鍵因素納入考量,下文還會進一步說明。

以上提到的這幾位紳士想方設法解決台海兩岸關係「僵局」的努力值得嘉許。解決複雜的問題總是需要新穎而獨創的思考,他們的動機也是無懈可擊的,我對此毫無疑問:防止對立升高、力求化解衝突當然是符合所有人利益的,中國和台灣也都能夠受惠。

可是,「大交換理論」最嚴重的問題,不只是單方面的姑息退讓未必能從北京那兒換得所期望的互惠,更在於所有這些賽局完全是強權說了算。台灣完全不具備任何能動性,就只被當成一件任人討價還價,可以為了其他承諾(例如:中國放棄對南海各島宣示主權,或同意美軍繼續在亞太地區駐紮)而交易出去的商品。而這些體面的紳士們就是懶得問一問台灣人對他們的提案究竟作何感想。他們也始終不提,這樣一個對台灣2300萬人民生命財產真正造成直接衝擊的「大交換」,理當由台灣人公民投票決定。

當然了,要是我們和金來爾一樣相信和平在台海兩岸「迸發出來」,延伸下來也就很有可能推定公民投票是不必要的,因為大多數台灣人都支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但這種認知卻與實際情況最不相符。首先,北京根本不打算對台灣提出任何類似金來爾所謂「邦聯架構」的提案,它甚至也不能這麼做,因為給予台灣的任何優惠條件,可想而知都會引起中國其他地區比照要求,中國內部會因此而迅速陷入動盪(參看本文作者在《中國與國際安全:歷史、戰略及二十一世紀政策》一書中發表的專文〈是國族壯大還是毒藥?台灣與中國追求「統一」的歷程〉)。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已明白揭示的,中國給予台灣的唯一選擇就是「一國兩制」,這正是台灣人民完全不能接受的。

不論是有意為之或是無心忽略,就是沒有人把台灣人對這個議題應有的發言權這一點列入考慮。這是十分弔詭的,因為這個問題要是交由台灣人民公投決定,答案必定會是一面倒的「反對」(我對這一點有著高度自信)。而這樣一個根本問題也不能只由政治人物決定,非得交付全國人民公投不可。

想要了解為何「反對」是最有可能的答案,需要對台灣在地有些基本認識,以及洞察報紙頭條與政府官方說法背後事態的能力。不管台灣的民進黨和國民黨再怎麼互不相容,在保衛台灣的民主政治和生活方式這一點上,雙方卻出人意表地有著一定程度的交集,這點少為人知。沒錯,國民黨內部確實有些派系支持兩岸統一,但畢竟是少數,而這種論調也正漸漸消失;其他大多數國民黨人的底線則是台灣(或中華民國),而在大多數時候,對中國看似後患無窮的讓步,其實不過是國民黨在選戰中取得優勢贏過對手的手段。許多泛綠陣營的台灣人對這一點仍有不同看法,但在我看來,國民黨已經「台灣化」,並且會持續下去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特別是在2014年太陽花運動的危機之後,國民黨內部產生的分裂將有助於淘汰黨內更加保守(也更不負責任)的勢力。

國民黨立法委員在政論節目上也一再說出和民進黨對手們莫名相似的言論,最近在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訪問中國之後,他們呼籲大眾關注政府問責(governmental accountability)的必要,以及不遵守民主政治規範對他們競選連任所帶來的傷害。朱立倫對於「一個中國」的言論所引發的喧擾,應當被解讀成台灣政治領袖在中國境內不得不打的太極拳。(幾年前中日兩國對於尖閣列島/釣魚台群島的領土糾紛升高之際,我請教一位國民黨資深官員,為什麼沒有一個國民黨人參與當天台北市區一場要求和中國合作保衛釣魚台的小型示威。他的回答是「我們才不跟那些急統的瘋子一起丟人現眼。」)更加耐人尋味,也更能說明問題的,則是某些來自「支持統一」的親民黨「深藍」立委,與強烈促統的「白狼」張安樂,或是在朱立倫訪問中國時當面建議為了經濟發展,不要把台灣一般人民意見看在眼裡的台商董淑貞之流的爭吵對罵。國民黨甚至親民黨人士和中國共產黨對手們的思想斷裂是很巨大的,就算經歷了過去八年的「兩岸和睦」也不曾縮小,聽來很矛盾,但事實的確如此。不願和中國統一的台灣社會群體,遠遠不只有「主張獨立」的民進黨,就現況而言,無論台灣人的文化或語言認同為何,他們幾乎是一致反對統一的。

不管排除掉台灣人的聲音操作起來是如何方便,事實都只有一個:無論是藍是綠,台灣人都很認真地要捍衛自身與眾不同的政治實體身分,以及造就了這個實體的生活方式。這份根深蒂固的韌性,遠遠超越了台灣保衛自身安全的軍事實力。

戰略專家們或許覺得他們以某種「大交換」的型式找出了「台灣問題」的完美解答。可是最重要的主角,也就是受到最多衝擊的人們不願意跟著玩的話,這一切解決方案又有甚麼意義?更何況他們拒絕加入並非因為冥頑不靈或反對「和平」,而是他們本來就有權這麼做,交給他們的「選擇」本來就是腐爛的?台灣社會內部支持獨立(包括「維持現狀」這一概念)的共識是這樣強大,無論哪一種由外部強加卻又不考慮台灣人想法的「解決方案」,結果都只能帶來劇烈的動盪,適足以引發上述這些專家學者所期望避免的對立衝突。

中譯:William Tsai
Original article: http://thediplomat.com/2015/05/the-question-that-is-never-asked-what-do-the-taiwanese-want/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