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4, 2015

中國持續強化在美國反對台灣的宣傳戰

在台灣青年世代的自我認同日益鞏固,民主進步黨贏得2016年1月總統大選的可能性越來越高的同時,中國共產黨的宣傳部門也正在島國人民中間持續培植支持兩岸統一的情感。而這次,外國學者似乎也成了他們的工作對象,美國學者更是首當其衝。

弔詭的是,我們還是從設立在香港的媒體「中國評論通訊社」(CNR)的報導,得知北京最近這項行動的資訊的,這家媒體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聯絡部(PLA / GPD / LD,註1)推動北京對台海兩岸政治作戰(註2)的重要平台──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CAPCC)有著密切關聯。自從2001年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成立以來,它和一群大致相近的組織、媒體、非政府機構及智庫已經舉辦過許多場論壇、會議及文化活動,以台灣政府官員、軍事人員、學生及一般大眾為對象,大力提倡台灣與中國「和平統一」。

雖然中國政治作戰的對象多半是台灣人,但它同時也運用自身的資源在國際社會上孤立台灣,將國際輿論轉向反對台灣獨立,以及自然而然地反對民進黨。但直到最近為止,中國對台灣的政治作戰看來多半還是隨著時勢需要專案進行的。

如今情況恐怕要改變了,最近「亞洲太平洋事務基金會(美國)」(Asia Pacific Affairs Foundation (USA))在美國的成立,或許正代表著中國對美國遊說工作正式建立機制的第一步。

據《人民日報》中文版報導,亞洲太平洋事務基金會是在今年2月籌建的私人非營利性學術機構(註3),總部設在加州洛杉磯。8月18日正式成立的這個基金會(註4),十分堂皇地宣稱它的宗旨是要支持和團結中美兩國、海峽兩岸、香港、澳門、日本、韓國及亞太其他國家的智庫組織。中評智庫基金會副執行長宋楷文表示,這個智庫是為了向美國政府官員「拓展意識」,透過與智庫、研究機構及學術機構互相交流並提供資助以「提高在學術領域的影響力」而設立的。宋楷文特別指出華盛頓的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加州理工學院,以及南加州大學(USC)都是可能的合作夥伴,儘管至今仍無從得知他們是否已經聯繫上這些學校。南加大的消息來源表示,他們對這些計畫一無所知。

同一篇報導也提到,南加大工程學院的退休教授張文基和美國華夏政略研究會研究員王中平將領導基金會的研究工作,王中平同時也是基金會籌建委員會的成員,張文基則長期參與統一戰線及「和平統一」工作。台灣大學土木系畢業的旅美工程師,現任美國華盛頓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NACPU)副會長印鐵林,則是基金會的理事。

華盛頓中國和統會則附屬於中共中央統戰部及中國國務院對台事務辦公室(TAO)指導成立的「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CCPPNR)。和統會也全力捍衛中國對於東海釣魚台列嶼的主權宣示,而釣魚台同時也被日本和台灣宣稱為領土。

王中平則是和統會外圍組織「華夏政略研究會」的一員。華夏政略研究會同時也是2003年9月7日在台北發動的「反台獨救台灣」大遊行(註5)協辦單位之一,這場遊行緊接在時任民進黨籍總統陳水扁號召的台灣正名遊行之後舉行,訴求之一包括要求美國終止對台軍售。

王中平和印鐵林也都被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官方網站列入發起者名單(註6)。

宋楷文副執行長和王中平今年5月帶領了一個五人訪問團來到台北(註7),並與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洪秀柱、親民黨總統候選人宋楚瑜,以及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會談;而這個訪問團在返回美國之前也訪問中國,會晤了中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協會)前會長陳雲林(註8),並參訪北京、上海、瀋陽等城市。

王中平在7月14日的「第24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上建議(註9),中國應當實施「全球戰略」,「以海外包圍海內」,建立一支強大的推動統一力量。王中平表示,這應當透過軟實力及硬實力的發展積極實現,他還將「台灣問題」說成是文明衝突的一部分,是西方基督教文化與中國佛教文化的鬥爭。

而在這個月初,亞洲太平洋事務基金會又和中評智庫基金會一同舉辦研討會(註10),邀請台灣和中國學者商討台海兩岸的當前局勢。會議重點如下:

這場由王中平主持的研討會發出警告,認為蔡英文當選之後的台灣就算不一定會推動法理台獨,卻會「與美日合作」實施文化台獨和戰略台獨,「台獨意識」也不可避免會持續深化。因此,中國必須加強軟實力以促進統一、增強兩岸認同感,並且把搞台獨的後果講清楚。必須以武力為後盾,「硬的要更硬」,同時更要將重心放在中美關係上,在「台灣問題」以及整個中美關係上影響美國主流社會。這也需要海外華人來推動。一位與會人士表示:只要中美關係不穩定,兩岸關係就會顛簸。

所有這一切在我看來全都指向一個凶兆:中國正在加強力道孤立美國國內支持民進黨的人士。


中譯:William Tsai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the China Policy Institute Blog.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