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07, 2015

對台灣民進黨的兩大迷思可以休矣

其一,民進黨不會損害海峽兩岸關係。其二,民進黨也不曾幕後指使群眾抗爭。

在〈美國檢討對台政策的時候到了嗎?〉這篇文章中,郝志堅(Dennis V. Hickey)對美國與台灣關係今後的發展提出了幾項重要看法,這些觀點無疑是必須認真看待,以確保台灣海峽兩岸局勢穩定的。但不幸的是,作者對於目前被看好贏得2016年1月總統大選的最大反對黨民進黨,乃至台灣的公民社會,呈現出的卻是一幅誤解的圖像,並且有可能對負責為今後美台關係擘畫出明確一致策略的美國決策者產生誤導作用。

郝志堅首先寫道,儘管民進黨力圖將自己「重新建立為」在中國國民黨之外「負責任的」替代選項,「美國國防規劃人員仍不免懷疑,民進黨是否仍企圖陷美國於台海危機之中,以成全它的台灣脫離中國獨立之夢。」

郝志堅看來並不瞭解,民進黨在現任主席,同時也是總統參選人蔡英文領導下,早已不是陳水扁總統兼任黨主席時那個讓美國政府焦頭爛額的民進黨。民進黨不只是從過去經驗得到了教訓,民進黨高層也十分清楚,重回過去的好鬥姿態只會讓他們賠上這些年來一點一滴掙回的信任與支持。專家學者們毫無疑慮地假定北京當局已經從1995到1996年間的台海飛彈危機得到教訓,不會重蹈尋釁生事的覆轍,但他們卻似乎無法認同民進黨也能記取教訓,而民進黨又不同於北京的中國共產黨,它必須確實遵守民主政治規則。這樣的偏見往往蒙蔽了判斷。

不僅如此,民進黨和派駐台北的美國政府官員也持續進行著密切深入、極具建設性的對話,確保雙方對於重大問題的看法一致。

即使郝志堅堅稱,蔡英文「對這樣的疑慮未能充分解答」,而她「對許多當今重大議題的立場,特別是如何處理對北京關係的計劃,仍然曖昧不明」,蔡英文還是明確表示,她的海峽兩岸交流平台會是以當今(即中華民國)憲法架構為基礎「維持現狀」,並持續「累積成果」(也就是不廢棄前任政府在兩岸和解上取得的成果)。換言之,蔡英文承諾在一套與現任總統馬英九十分類似的政策之下維持海峽兩岸關係,事實上,這兩人的政策實在太相似,以至於台灣社會的「深綠」人士一再指控蔡英文企圖將民進黨「國民黨化」,兩個主張台灣獨立的新政黨在不久前成立,正是為了回應蔡英文在他們看來的靠攏中間路線。

此外,蔡英文也持續和中國高層展開對話,並且積極為彼此尋求一套可行的權宜之計(modus vivendi)。蔡英文女士唯一堅持不肯跨越的底線,是遵守「九二共識」及「一個中國」架構,她對這一點也表達得很明確。根本就沒有什麼把美國拖進對中國戰爭以達成事實獨立夢想的秘密計劃,因為在蔡英文心目中,台灣(或者中華民國)已經是個獨立國家,一旦她如願當選,首要任務將是提振持續衰退的經濟,還有更新社會安全體系等各項議題。

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正處於兩個極端之間的灰色地帶,其中一端(統一)是台灣人民無法接受的。因此,沒有一項政策會是完全透明的,台北和北京的政治人物必須在兩極之間尋找出路(北京認知到台灣人不願接受統一之後,也將不得不接受一套並非完美的兩岸政策)。

接下來,郝志堅毫無來由地表示對於民進黨「放棄民主途徑」的關切(至於是誰在關切則隻字未提),這種說法在2014年11月地方九合一選舉民進黨獲得大勝之後,完全站不住腳。作者宣稱,民進黨「據說」(但他沒提供消息來源)「正在採用中東國家常見的『僱人作亂』(rent a mob)手法,資助攻擊台灣政府機構的極端分子。」

大家想想看。郝志堅連個消息來源都無須提供,而他的說詞則和選情告急的國民黨,尤其是早已淪為丑角,毫無公信力的蔡正元、邱毅之流自從2014年太陽花運動佔領立法院以來慣用的說詞如出一轍。出於政治考量,馬英九政府始終不能也不願承認社會有能力不受當局制約而行動,而且只要體制失靈就會挺身抗爭這個事實。國民黨寧可不去面對近幾年來逐漸成形的世代與認同挑戰,而是選擇了阻力最小的路:將一切都歸咎於民進黨。

要是郝志堅過去幾年都待在台灣,並且做了該做的調查研究,他就會明白新一代與政府作對的抗爭者們不只對所有政黨都強烈懷疑,也有充分的組織能力、應變能力和才智,不需要任何政黨的「資助」就能做成大事。我們這些長期關注採訪台灣社會運動的人(我還沒加入小英基金會之前就已經採訪了很久早就得到了結論,他們的抗爭不只針對愈來愈不負責任、脫離大眾的國民黨,也針對同時被當成不可靠的盟友以及部分問題所在的民進黨。那些被郝志堅說成是在從事極端主義行動的非政府組織與公民團體成員們,對民進黨的評價極差,這種看法即使在蔡英文接替蘇貞昌出任黨主席,試圖挽救民進黨在社運抗爭者中的形象之後,仍然延續至今。

社會運動者對民進黨的積怨強烈到這樣的程度:許多決定加入政黨(多半是加入民進黨)的社會運動者都被說成是近乎「出賣」社運。臉書上隨處可見對決定投身政黨政治的青年發動的起底和攻訐,這實在不像是民進黨與社會運動者密切合作的表現。

當然,這並不代表公民團體與民進黨的利益不會在某些情況下有所重疊,或者他們的思想信念不會所見略同。可是,要從意見相近說到「資助」非國家行為者(non-state actors),這中間實在是跳躍太遠了。

人們也不免希望郝志堅真正去過現場,親眼看看他所謂的「極端分子」都是些甚麼人:那是一群年輕有理想的運動者,支持他們的則是專家學者、律師,以及一般大眾,他們用盡一切法律途徑提出申訴,到頭來卻只是讓政府公然背信、無視人民、繼續枉法蠻幹,有時不惜草菅人命,一旦事涉中國,更恣意危害台灣民主機制。悲哀的是,郝志堅對於充當馬英九及訪台中國官員保鑣,毫不客氣恐嚇威脅非政府組織工作者,甚至動手毆打手無寸鐵抗爭者而不受法律制裁的統派人士及(中國資助的)黑幫分子完全不置一詞,他也隻字不提國民黨支持者在2004年總統大選落敗之後使用汽油彈攻擊警察,或是開卡車衝撞警方人牆的行徑(開車衝撞警察的正是前文提到過的邱毅)。

馬英九政府如今企圖靠著辱罵侮蔑來誹謗公民社會,指控公民社會「極端」和「非理性」(還將他們比喻為基地組織、紅衛兵及伊斯蘭國),因為他們做到了民進黨無法做到的事。要是郝志堅有機會親自認識台灣的公民社會(但以他的狀況而言,能在難得訪問台灣時做到這點的外國學者實在也屈指可數,他們只和政府官員,以及預先安排好的親政府學者會談,偶爾才想到拜訪民進黨),他就會明白,他所謂的極端主義只不過是一個社會拒絕認命屈服的表現。抵抗國家的自我毀滅,捍衛自己的自由民主,這些都不是極端主義;實際上,這是完全理性的回應,儘管不可避免地也是一時權宜。

不幸,郝志堅在對公民社會的敘述(或者應當說是錯誤描述)之中,卻全盤接受了一個因為抗拒現代化而無法回應愈發自覺積極的公民社會訴求的政黨所散發的文宣。當前的局勢和香港頗有相似之處,香港的公民社會同樣以上街抗議回應(中國施加的)外在壓力。與我曾有一面之緣的郝志堅當然是立意良善的,這無須懷疑;但他在文章中提出的許多重要論點,卻因為他對台灣近幾年來最重要的議題,也就是台灣公民社會的崛起不免幼稚的觀感而大為動搖。

中譯:William Tsai

Originally published as "Two Myths About Taiwan's DPP That Need to be Laid to Rest," in The Diplomat.

No comments: